文/屠永安中化兴海建设有限公司
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建筑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总产值保持增长态势。2021年,全国建筑工程行业完成总产值293079亿元,同比增长11.04%,占国民生产总值25.63%。随着建筑业行业结构不断优化,支柱产业地位不断巩固,我国正由“建造大国”向“建造强国”持续迈进。
建筑行业安全管理现状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客观上限制了人员流动,影响了正常物流运输,致使建筑材料供应紧张,部分项目被迫停工、设备停运。频繁地停工复工让各种安全隐患交织叠加,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建筑行业具有人员流动性大、建筑材料单一且多样化、施工环境复杂、建筑工程主要在露天作业等特点,导致施工过程存在诸多不安全因素,增加了施工作业的危险系数。
通过对2021年建筑行业事故类型分析发现,高处坠落事故的数量与死亡人数比例分别为52%和46%,预防和控制高处坠落事故是建筑行业安全生产的重点。此外,坍塌类事故占比15%—30%,较大以上事故占比高达60%以上,事故往往会造成群死群伤,经济损失巨大。
根据住建部公布的信息:建筑行业2015—2019年发生了3275起事故,5年间,事故处于上升阶段,安全形势复杂严峻。这反映出我国建筑行业安全基础薄弱,安全保障能力低下,加强建筑行业安全管理是重要且迫切的课题。
建筑行业事故频发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人、物、环境不安全以及管理存在缺陷这四个方面。
人的行为因素。首先是项目管理人员存在重进度、重效益、轻安全的现象。管理团队普遍是临时组建,经验欠缺、融合度差,安全监管习惯于重“痕迹”轻“实效”,重“汇报”轻“现场”,现场监管流于形式,或惩处力度不大,隐患问题查而不治,更有甚者拿安全管理人员当陪衬,以应付政府监管为目的。其次是施工人员准入门槛低,工人既没有经过专业技能培训又不具备基本安全知识,缺乏安全防范意识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三是设计人员过于注重业主功能需求,没有考虑施工过程安全,造成施工中存在潜在的安全风险。
物的状态因素。安全投入的缺失,个人防护不到位,缺少应急救援物资等。有些项目由于监管不到位,施工材料偷工减料,设施设备保养不及时,安全措施形同虚设等都会对施工造成安全隐患。
环境因素。长期以来,一些施工现场存在粗放式管理模式,管理水平良莠不齐等现象屡见不鲜。由于工程项目一般在露天环境中进行,恶劣天气、夜间作业照明不达标、通风不畅、物料堆放杂乱、应急通道拥堵等都是安全事故隐患。
管理脱节。首先是制度不健全。施工企业大多采用劳务分包,造成建设方管理体系与实际劳务施工层面管理严重脱节。
其次是监管不到位。检查或自查流于形式,惩处力度不大,违法成本不高;工程监理队伍良莠不齐,甚至与施工单位(班组)勾结,“私了”现象普遍,管理相对混乱。
第三是技术方案审批不严格把关。危险作业无专项施工方案,或有专项方案但实际操作时未按照技术方案盲目施工更是发生事故的主要原因。
第四是安全培训走过场。从业人员安全和法律意识薄弱,通过不法渠道购买假证的现象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老三样”不接地气的培训效果欠佳。
第五是应急预案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应急演练表演性质强,无法真正提升施工人员在事故发生时的应急处置能力。
提升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思路和计划
建筑工程的安全生产与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有着直接联系,工程项目建设施工时,施工单位和施工人员必须要有足够重视。
推行安全施工标准化。标准化施工是将工序进行分解,以设计、方案、规范为依据,优化施工工艺,从而形成一套简易、明确的施工标准和操作方法,达到安全高效的施工效果。
编制标准化流程是要对施工工序进行“三定”,即定内容、定岗位、定标准,之后对施工工序进行风险辨识、分析和控制;其次绘制直观的流程图,让工程中的环节、走向、涉及岗位一目了然;对于施工内容、施工标准及安全风险管控措施用文字进行描述,构成操作规程。
强化施工现场管理。施工场地布置过程中,需要对施工现场及周边环境进行踏勘,辨识风险后进行施工总图布置,确保布置合理,通行畅通、作业空间充足;设施设备整齐码放,电缆管线合理铺设,物资材料分类堆放。
通过对施工现场人、物、标识、看板等进行统一管理,达到可视化管理效果,同时运用划定区域等方法实现规范管理。
明确施工过程中相应危险作业的安全防护措施及环境保护举措,如防火防爆、通道防护、临边/孔洞防护、临时用电管理、危化品防护、消防设施配置等要求,杜绝安全事故或环境污染事件。
推动智慧工地建设。作为建筑行业革命性技术,BIM技术已在建筑行业推广应用。通过三维建模整合工程项目数据和信息,给施工相关方提供实时数据查询,加强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管控,协调进度、安全、质量管理,减少工艺偏差,便于设计、施工、运维获得信息传递和共享。
使用智能终端、GPS信息和5G网络技术,从安全分析、预约、申请、批准、实施、延期、取消、关闭进行全过程管理。模块借助信息系统实现数字化申报与管理,借助智能终端定位和系统配置的预警提醒功能提升智能化水平。
建立承包商、施工人员信息台账,支持安全培训在线学习,在线考试,通过后录入一人一档,标记唯一的二维码显示该施工人员的全部档案(身份信息、培训经历、防疫信息、执证情况、违章情况等)。二维码置于上岗证/安全帽上,实现身份识别“一扫通”,可通过手机APP扫码实时查看施工人员信息。运用模块间数据关联,危险作业的基础信息字段从承包商模块中选取,从根本上确保施工人员是经过培训的合格人员,并自动带出其特种作业证书编号。
建设视频智能分析平台,自动识别环境异常和人员违章等危险事件,实现智能抓拍报警和主动推送,及时干预并制止,纠正“三违”行为,避免传统意义上人力安全监管盲区。
构建双重预防机制。新颁布的《安全生产法》写入“双重预防机制”,将风险控制在隐患形成前、把问题治理在事故前,牢固树立隐患就是事故的观念。项目启动前先识别项目可能存在的危险源、风险点或有害因素并及时解决。
提升班组能力建设。一是严把准入关,夯实资质审查。资格预审包括但不限于:施工资质、安全绩效、管理水平、专业技能/培训体系等。要避免低价中标、违规挂靠等现象。
二是关注技能培训,提升操作技能。根据不同施工内容、工种、教育水平,编制对应的培训教材,并形成培训教材库。安全监护人员是现场安全最后一道保障,特种作业人员是高风险作业的执行者,这两类人员应作为安全培训教育的重点对象。培训形式要多样化,注重理论、实操和演练结合,增加体验式培训。
三是传导安全压力,激发自主管理。施工人员在安全管理过程中属于被动管理的角色,缺乏自主管控的动力和意愿。仅依靠安全检查、提高处罚力度,难以有效杜绝安全隐患。我们提出隐患治理“1:3:9”机制:业主/监理发现1处违章/隐患,项目部必须发现3处违章/隐患,施工班组必须发现9处违章/隐患,对于自主发现违章/隐患给予奖励。通过层层向下传递压力,推动班组自主管控能力。一方面为减少“1”的出现,项目部加大现场管控力度,尽量避免违章;另一方面,为满足“9”的要求,施工班组提升自主监护强度,及时发现并制止违章。
四是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探索推行数字化预案为核心,提供事前、事发、事中、事后所需功能支撑,结合实时监测监控及预警预报数据,建设安全、环保、消防等一体化应急救援综合指挥平台。结合数字化手段,提供多变量、高敏感、可记录、可复盘的沙盘演练。为强化桌面沙盘演练效果,尽可能将事故场景和发展趋势设置接近真实,以“源于实战、高于实战”为目标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工程项目施工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
· 本站隶属于中國防偽碼查詢中心有限公司 注册编号∶ 1766923 China anti-counterfeiting code inquiry Centre Limited 网站备案:京ICP备13034703号-1
· CopyRight 2008-2017,Powered By http://www.95315.org Inc.All Rights Resered QQ:824336698 邮箱:fangweima@163.com 电话:4001153315
经营性网站 备案信息北京网络公安 国际联网备案 北京网络警察 报警平台
· 本网除注明来源中国315防伪标签网文章外,其他均为来源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负任何责任。
(C)版权所有 中国防伪码查询中心 京ICP备090147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