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行业资讯>正文
  • 宜荆荆恩科创走廊优势产业集群的共生创新

  • 责任编辑:新商业 来源: 中国315防伪网 2023-12-28 10:03:17
  •   文/赵雪情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与教育学院

      科创走廊是以水、陆、空等互联便捷的交通干线为依托,打破地域限制,汇集科技企业、人才、技术、信息、资金等各类创新要素的区域空间,是高效实现科技创新与新兴产业集聚的重要形态。湖北省宜荆荆恩城市群地域毗邻、产业有相似、文化有相通、交通网络完备,具有很好的通联基础。四城市可以学习如上海G60(科创云廊)等先进科创走廊经验,建设宜荆荆恩科创走廊。以创新链为催化剂,使四地优势产业集聚,共生创新,促进产业换代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宜荆荆恩科创走廊建设的重点应是优势产业集群共生创新

      科创走廊内优势产业集群共生创新可以描述为一个进行性的过程:优势产业集群和创新机构集聚——协作共生——创新发展,即政府通过平台搭建、政策扶持,形成创新机构(科研院所、实验室、高校科研基地等)、创新转化机构(中试基地、科技中介机构等)及优势产业的空间集聚,使产业链和创新链无缝对接和良性互动。科技创新成果能就地转化为产业的实际效益,产业的实践尤其是技术瓶颈也能迅速反馈给科研机构。最终目的是形成具有强大创新活力、紧密共生的优势产业集群,使之成为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

      我国G60科创云廊等知名科创走廊,都是依托大学和科研机构,形成了强大的原始创新能力;集聚龙头创新企业,培育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宜荆荆恩科创走廊的重点,也应是建设面向未来发展的,具有地域特色的优势产业集群。

      宜荆荆恩科创走廊优势产业集群共生创新具有良好条件

      四地在产业上具有相似性。通过对宜荆荆三地工业产值排前10,恩施工业产值排前7(恩施工业体量整体较小,只选前7)的行业分析可以发现,宜荆荆恩四地优势产业部分相同,如农副产品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为四地共同的优势产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是宜昌、荆州、荆门的优势产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是宜昌、荆州、恩施的优势产业等。产业的相似性,有利于产业集聚,共同做大做强。

      四地在产业上有一定互补性。以宜荆荆优势产业磷化工产业为例,在产业链上游,宜昌更有优势;中下游,宜昌、荆门、荆州各有优势。这种态势方便地区间划分各自“势力范围”,“错位”互补,打造区域共同品牌。

      高新技术产业在该区域开始占据重要地位。如医药制造业是宜昌和恩施的优势产业,电器机械和器材制造是宜昌、荆州的优势产业,计算机、通信和电子设备制造业在荆州优势产业中排名第六,废弃资源利用业在荆门排行第八。这些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显示了该区域产业的创新潜力。

      宜荆荆恩科创走廊优势产业集群共生创新的现实困难

      产业需要升级换代。从四地产业结构可以看出,四地产业偏“重”,偏“传统”,部分城市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程度偏低——二三产业比重还不足。尤其是该区域的磷化工产业,虽然在全国都占据比较重要的地位,但产业链主要集中在污染比较重、附加值比较低、资源浪费比较大的化肥模式上,在磷矿产品精深加工、综合利用方面不足。这与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对宜荆荆恩发展绿色经济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期望还有一段距离。该区域产业迫切需要换代升级。

      创新能力需要加强。宜荆荆恩城市群创新链发展不均衡。据相关研究,虽然宜昌的科技创新发展指数以及创新资源指数(创新人才、研发经费)、创新绩效指数(科技产出、经济发展、绿色发展、辐射引领)、创新服务指数(创业服务、金融服务)高于全国均值,但其他三市的这三项指标低于全国均值。同时,该区域整体创新环境指数低于全国均值,在政策支持和教育、信息化的投入上,相对落后。

      共生创新意识需要提高。科创走廊内产业要共生创新,可能需要解决以下矛盾:一是合作与竞争的矛盾。因为要各自接受经济社会发展的业绩考评,科创走廊内各城市间事实上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争资源、争政策、争市场的扯皮行为并不鲜见。这种利益博弈造成的内耗可能是产业集群共生创新面临的最大挑战。二是分散于一体的矛盾。四地行政隶属不同,自然各自为政,但产业集群共生创新需要一体化,如一个跨区域的横向合作项目会涉及几地多企业多部门,各自为政可能造成项目落地的困难。解决上述矛盾,需要四地政府在思想上提高认识,为了长远发展,放弃短期利益,彼此妥协、切实合作,同时解放思想、创新合作模式。

      宜荆荆恩科创走廊优势产业集群共生创新路径

      政府引导,为产业集群共生创新创造条件。产业集群共生创新首先需要政府搭台,通过对创新发展要素进行引导,实现产学研政金融聚集,创造产业集群共生创新的良好条件。四地共同制定宜荆荆恩科创走廊发展整体规划,科学配置发展要素,减少低水平竞争,实现区域内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在土地使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复合型交通体系的建立以及社会福利保障方面,各部门间应分工协作,完善科创走廊建设的基础条件,保障科创走廊公共产品、服务供给的数量和质量,同时破除行政区划的樊篱,创造性地做好服务工作。

      外引和内强——提高创新能力。加大对本地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机构的资金、人才等投入,提高创新机构的水平和规格。吸引人才,实现科研人员的集聚,增强创新能力,尤其是增强对本地迫切需要转型的产业的技术攻关能力;本土创新系统应加强和外部创新系统的信息交换,积极承接武汉或其他创新实力强的地区的知识辐射。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以引入外援,吸引省内外知名科研机构来本地建设“技术飞地”,和省内外专家一起共建实验室等;引导各节点城市创新链融合发展。通过鼓励科研人员带项目离岗创业、完善事业编制人员借调机制、拓宽柔性引进渠道、解决多点执业社保缴费等问题,实现科技人员在科创走廊内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自由流动;积极为四地科研人员的交流搭建平台,促使知识信息在四地的及时共享,畅通创新成果产业转化路径。对四地孵化器、中试车间、专利代理中介等机构进行评估,检讨类似科研转化机构的数量和质量是否满足科研转化的需要。

      多途径和多元化,实现产业集群共生创新。四地可以利用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及经济结构的互补性,进行产业分工或转移,使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区域间产业协同发展,形成城市群整体有高竞争力产业链,城市群各地有重点产业链环节的“主体突出,特色鲜明”的分工合作格局。

      共建创新产业园区,优先发展重点产业。在方便产业聚集,并有产业优势的区域,针对一体化地区未来将重点发展的产业,四地可共同建设创新产业园区,通过政策倾斜,引导四地企业、科研机构、服务机构入驻,促使产业共生创新,扩大区域产业影响力。

      扶持有发展潜力的现有产业集聚区。对现有靠市场驱动自发形成的且已初具规模的产业集聚区要合理规划,完善功能,引入创新激励,促使产业集聚区焕发更大活力,努力使区域产业从价值链低端向高端突破。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远程集聚。对于不方便或暂时无条件直接空间集聚的产业,企业间与创新机构间可以建设远程协作网络平台,实现虚拟集聚,攻克技术难题。

    猜你喜欢

    无相关信息
  • 宜荆荆恩科创走廊优势产业集群的共生创新
  • 健康产业发展 技术含量依然是核心
  • 朱 泽:坚守与努力是营销生涯的最好注脚
  • 谢 欣:飞书不仅仅解决眼前的问题也思考未来的可能
  • 国有企业持续深化技能竞赛 亮出“真功夫”
  • 汪静波:不要为了发现成长股而定义成长股
  • 企业智慧财务如何迎接数字化未来
  • 财务实时管控:电网公司全面预算管理的基础
  • 主编推荐 ...
  • 无耻!贵阳一优质“博士”竟是个渣男,多名女性控诉其恶劣...

  • 梅州警方高速查获假冒品牌香烟4263条!涉案173万!

  • 小天鹅的滚筒洗衣机质量怎么样?好不好?哪个型号好?价格...

  • 最新人物 ...
    滚动新闻 ...
    新闻排行 ...
  •   · 本站隶属于中國防偽碼查詢中心有限公司 注册编号∶ 1766923 China anti-counterfeiting code inquiry Centre Limited 网站备案:京ICP备13034703号-1

      · CopyRight 2008-2017,Powered By http://www.95315.org Inc.All Rights Resered QQ:824336698 邮箱:fangweima@163.com 电话:4001153315

    经营性网站 备案信息北京网络公安 国际联网备案 北京网络警察 报警平台

      · 本网除注明来源中国315防伪标签网文章外,其他均为来源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负任何责任。

    (C)版权所有 中国防伪码查询中心     京ICP备090147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