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闫旭 惠州市新一代工业互联网创新研究院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汽车产业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正引领着未来交通出行的变革。广东省惠州市积极投资布局该新兴产业,这对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推动产业升级意义重大。我们探讨技术创新、产业链优化、人才培养和政策支持等相关内容,并提出相应建议,旨在为惠州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广东省惠州市政府高度重视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推动其发展。2017年10月,《惠州市特色小(城)镇建设实施方案》将智能网联汽车相关产业纳入特色小镇培育范畴。2018年11月,《惠州市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战略规划(征求意见稿)》出台,明确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等宏伟目标,并对技术研发、本地零部件配套率等提出了具体要求。除此之外,在2022年11月举办研讨会以及2023年相关产业入选省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等事件,展现了惠州市发展该产业的积极态度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2023年12月,惠州在全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指数(城市篇)中位列第24名,进一步证明了其在该领域的发展潜力。
在产业链方面,惠州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条较为完整,涵盖上游感知系统、中游执行和通讯系统,以及下游智慧交通各领域。在上游,摄像头技术、激光雷达技术以及毫米波雷达技术等领域汇聚了众多企业。其中,德赛西威汽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凭借其在感知系统方面的深厚技术积淀,特别是长距离交通雷达技术等产品,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中游,惠州市华阳数码特电子有限公司专注车载后视摄像头的供应,而惠州市德赛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则负责光学镜头、摄像头模组和毫米波雷达等零件的供应。此外,多家企业在通讯系统领域协同创新,进一步推动了产业发展。至于在下游的智慧交通领域,中国移动有限公司惠州分公司和中国联通有限公司惠州分公司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移动依托5G通感算一体车联网架构技术,中国联通则凭借一体化智能网联车路协同服务技术,双双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应用构建了优越的环境,彰显了惠州市在推动智慧交通发展方面的前瞻布局与显著成效。
在专利方面,德赛西威汽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德赛西威智能交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这彰显了其技术创新实力与不懈追求。总的来看,惠州市在车辆关键技术的各个细分领域都展现出积极探索的态势。具体而言,在环境感知技术领域,相关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并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人才,目前已有部分产品和技术成功跻身国内领先行列;在控制执行技术领域,企业通过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在一些应用场景中实现了技术突破;在智能决策技术领域,企业积极构建测试与验证平台,不断优化决策算法,以便为智能网联汽车的智能决策系统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
尽管惠州市政府出台了多项支持政策,但与国内其他一些城市相比,其在政策细化与执行层面仍然存在一定差距。由于行业准入审核和监管机制还稍显滞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产业发展,给企业带来了不确定性和风险。
惠州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模式
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惠州市的一些企业积极探索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与科研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例如,德赛西威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合建了网络安全实验室和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还与我国华南理工大学建立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这一合作模式有效整合了相关资源,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企业提供了技术和人才支持,企业则为高校的科研成果提供了转化平台,不仅提高了科研成果的应用效率,而且也强化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跨界融合创新模式。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发展需要多领域融合,惠州市相关企业为此进行了积极尝试。其中,电子企业凭借自身优势,开发了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等产品;互联网企业也与汽车企业合作,推进了互联网技术在汽车智能网联服务中的应用。这种跨界融合创新模式,不仅打破了行业壁垒,还极大地丰富了产品的功能和应用场景,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加便捷、智能的出行体验。
开放平台创新模式。惠州市部分企业通过建立开放型平台,广泛吸纳各方资源,共同推进产业创新。在这些企业中,中国联通惠州市分公司依托中国智网科技“智慧交通事业部”的强大支持,有效整合内部资源,形成了“1个中台+2个平台+N种应用”的产品体系,全面覆盖了车路协同应用、自动驾驶应用等多个领域。开放平台模式促进了产业生态的繁荣,显著提升了产业的创新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如今,这些创新模式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已经显现积极成效。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不仅提高了企业的技术水平和人才素质,更为企业在技术研发和人才储备方面赢得了更多优势。跨界融合创新模式通过丰富产品种类,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有效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开放平台创新模式,更是激发了产业的创新活力,吸引了众多企业和机构参与,有力推动了产业生态的繁荣发展。然而,为了更准确地了解这些创新模式对产业发展的贡献,仍需进一步量化和评估这些创新模式的应用效果,以便为制定和调整产业政策提供坚实依据。
惠州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路径
技术创新路径
核心技术攻关。惠州市应聚焦智能网联汽车的关键技术领域,如环境感知、智能决策以及协同控制等,通过加大研发投入,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共同攻克核心技术难题。对于环境感知技术,需要着力提高传感器的性能和精准度,并开发更高级的感知算法;在智能决策技术层面,应优化测试与验证方法,建立更加准确的决策模型;在协同控制技术方面,则要加强车辆间、车辆与基础设施间的协同通信和控制能力。
标准体系建设。惠州市应积极参与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定工作,结合本地的产业发展实际,构建符合自身需求的标准体系。这一举动将有效规范产业发展,提升行业整体水平。
产业链优化路径
上下游协同发展。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促进共同发展至关重要。上游企业应确保能向中游企业供应高质量零部件和原材料,中游企业则需不断提高产品的品质和性能,以满足下游企业和消费者的需求。同时,还要加强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技术交流和合作,共同推动产业技术升级。
培育产业集群。政府应通过政策引导和整合资源,着力培育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具体而言,政府可以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更多企业和机构入驻,以形成产业集聚效应,这样一来,不但可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还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而增强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在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的技术交流和合作将更加便捷,有利于创新成果的快速传播和应用。
人才培养路径
实行产教融合。加强职业教育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深度融合,建立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职业院校应根据产业需求设置相关专业课程,强化实践教学,以此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企业则要积极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为其提供实习岗位和实践项目。通过产教融合,培育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引进高端人才。为吸引国内外优秀的智能网联汽车人才来惠州工作,当地应为其提供优厚的待遇和良好的工作环境,以此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同时,还要构建人才激励机制,以此鼓励人才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为产业发展做贡献。高端人才的加入,可以快速提升惠州市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加速推动产业发展迈向新高度。
政策支持路径
财税支持。政府要加大对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财税支持力度,采取包括给予税收优惠、发放财政补贴在内的多种方式,以有力地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并扩大生产规模。具体而言,可以按照一定比例对企业的研发费用减免税收,同时,为新建或扩建的智能网联汽车生产项目提供财政补贴。此类财税支持措施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增强其盈利能力,进而为企业的发展壮大奠定基础。
完善监管体系。为了保障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需不断完善行业准入审核与监管机制,并制定详细的行业规范和标准体系。首要任务就是要明确行业准入条件,借此规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确保产品能够达到高质量和安全标准。同时,还要建立健全监管制度,强化对企业的日常监督和定期检查力度,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各类问题,以保障产业的健康发展。
统计预测与评估发展路径实施效果
为评估发展路径的实施效果,将产业规模、技术创新能力以及人才数量等设为因变量,将政策支持力度、研发投入水平以及企业合作紧密度等作为自变量,以此思路构建多元回归模型等统计模型。而后将惠州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相关数据,包括政策支持力度、研发投入、产业规模、技术创新能力,以及人才数量等代入构建的统计模型中加以分析,便可以得到各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系数。借助数据分析,可以评估不同发展路径的效果,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此为产业政策调整提供依据。如果发现人才匮乏是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那么政府可以出台更多的人才引进政策,如提高人才补贴标准、提供更多人才住房等。如果发现研发投入不足会影响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那么政府可以通过财政倾斜或提供税收优惠,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
惠州市在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过程中,需要聚焦政策优化、技术创新、产业链升级与人才培养等关键领域并持续发力。未来,惠州市应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加大研发投入,完善产业链布局,培养高素质人才,以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使其在全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同时,还要持续关注产业发展动态,灵活调整和完善产业政策与发展路径,确保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 本站隶属于中國防偽碼查詢中心有限公司 注册编号∶ 1766923 China anti-counterfeiting code inquiry Centre Limited 网站备案:京ICP备13034703号-1
· CopyRight 2008-2017,Powered By http://www.95315.org Inc.All Rights Resered QQ:824336698 邮箱:fangweima@163.com 电话:4001153315
经营性网站 备案信息北京网络公安 国际联网备案 北京网络警察 报警平台
· 本网除注明来源中国315防伪标签网文章外,其他均为来源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负任何责任。
(C)版权所有 中国防伪码查询中心 京ICP备090147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