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行业资讯>正文
  • 银行关联企业集团授信风险及防范

  • 责任编辑:新商业 来源: 中国315防伪网 2025-04-09 14:13:09
  •   文/夏云辉 徽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在实际授信业务中,银行常常遇到关联企业集团授信的难题。受体制、机制、现实经济环境以及银行员工个人能力等因素影响,银行在防范关联企业集团授信风险方面,往往难以做到尽善尽美。关联企业之间相互影响,一旦风险降临,便会相互传导,呈现出类似多米诺骨牌效应的扩散态势。所以,防范与化解以集团授信为主的关联企业授信风险,始终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中之重。

      然而在实践中,企业间的关联关系复杂多样,且相互交叉重叠,不同使用主体基于各自目的,对企业间的关联关系有着不同定义,这些定义既有相同之处,又存在差异,缺乏一个统一且能被各方通用的标准。接下来,我们将通过介绍实务界以及银行人员对关联企业的定义,来展现企业关联关系的实际情况。

      企业关联关系的界定

      实务界会根据不同场景的需求,分别对企业关联关系进行定义。监管机构借助《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企业证券监管规则等法律法规,从规范企业经营、维护市场公平交易的角度,对企业关联关系进行了规定;会计师协会依据《企业会计准则》,从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角度,对企业关联关系进行了界定;国家税务机关通过税收征收、关联企业往来等相关规定,从防范企业偷税漏税、增加税收征收规范性的层面,对企业关联关系加以界定。

      而银行人员从集团授信实务的需要出发,对关联关系进行定义。他们认为,具有重要关联关系的企业应该纳入集团授信范畴。从银行风险管理的视角来看,界定关联关系需依据前期风险、控制、处置等方面工作来判断,要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将风险传染度高的企业列为关联关系企业,纳入集团授信管理范畴。

      关联企业集团的特征

      关联关系日趋复杂。企业关联关系不仅可以通过股权控制实现,还可以通过管理控制、家族关联和契约规定等方式,形成关联关系,并且关联关系日趋复杂。

      多元经营,过度融资。关联企业集团大多采用多元化战略,通过兼并重组不断扩大规模。而这一策略通常需要以大规模融资来支持。部分集团在实施多元化战略时,集团内企业法人数量增多,能够获得银行授信的融资主体数量也随之增加,这就形成了“投资→融资→投资”的负反馈机制,最终可能导致盲目扩张和过度融资。

      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大多数集团财务管理职能集中于总部,由总部进行集团内部的资金调配和投融资决定,然后选择融资主体进行融资。融入资金后,再由集团统一调配使用。

      集团信用风险高。随着企业集团业务拓展,规模持续扩大,集团内关联企业通过商业交易以及投融资等方式,形成一条相互关联的链条,一旦链上的某个企业出现危机,将对整条链条产生影响。

      企业集团往往具有优势地位。企业集团或者隐形的关联圈具有两方面优势。其一为规模优势,因其规模相对较大,在与银行打交道时,集团可以将规模转化为话语权。其二是社会优势,企业集团通常与当地政府关系密切,在当地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或是政府招商引资的企业。

      银行关联企业识别的障碍

      信息获取的障碍。首先,企业的工商信息存在不完整和复杂的问题,很多企业的出资信息是被选择性地公布。其次,企业征信信息查询也存在不足。虽然现在的征信信息较以往已有显著改善,但由于信息由银行自主上传,难免出现不准确和滞后的现象。最后,关联企业相关人员户籍信息查询有很多限制。目前银行仅能联网核查关联企业相关人员身份信息,并不能查询客户的其他户籍信息,这对“近亲属”的界定形成了限制。

      隐形代持识别的困难。企业可以通过信托投资、壳公司代持和自然人代持等合法方式进行隐形代持,这增加了识别的难度。

      关联企业集团情况变化带来的识别困难。关联企业并非静止不变,而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这无疑为关联关系的识别增加了难度。

      银行关联企业集团的授信风险

      贷款集中度的风险。目前,国家对集团企业的贷款总额或比例均作出了相关规定。但就现状而言,由于关联关系识别困难等问题,银行可能无法对具体情况进行完全控制。

      经营风险的扩散。关联圈内企业不仅形成了资金链,在生产经营方面也相互影响。产业链扩张的关联圈企业,其生产经营易受关联方的影响。

      快速扩张的风险。集团企业大多具有扩张的冲动,尤其是进行跨行业、跨地区的多元化扩张时,在不熟悉的环境和领域盲目扩张,极易导致多元化扩张的失败。

      过度融资的风险。部分关联企业集团容易形成“投资→融资→投资”的负反馈机制。加之集权化财务管理模式,使得关联企业集团可以建立统借统还的融资模式,形成巨大的“资金池”,且脱离了银行对信贷资金的监督管理,最终形成过度融资。

      资金链断裂的连锁反应。由于集团的规模优势及融资能力,其内部形成了冗长的资金链条。部分企业利用资金沉淀形成资金池,持续进行高成本融资和高风险投资。有时,集团会进行超过自身能力的负债、担保和资本化,构建起一条高度紧张的资金链,这就有可能形成资金链断裂的连锁反应,集团整体风险将加速度放大。

      多头授信与过度授信的风险。在银行的授信业务中,如果未能识别关联企业,或者企业蓄意伪装,银行往往会对关联企业集团内的企业分开授信,形成多头授信。由于是多头授信,不依据关联企业集团的总体状况进行授信,这就使得银行对集团客户的授信总额度过高,最终形成过度授信。

      集团企业存在道德风险。一方面,集团企业会致使财务数据失真。关联企业借助关联交易、虚假关联交易等手段,对集团内企业报表和集团合并报告进行调整。它们通过隐瞒、虚构等方式,使财务数据呈现出良好状态,从而影响银行对集团的授信额度与条件。另一方面,集团企业会利用关联关系逃废债和骗取银行的过度授信。

      银行集团客户管理能力不足。在实践中,银行有时无法有效识别企业关联关系,致使授信准入环节存在重大风险隐患。有时,商业银行在风险缓释措施上存在漏洞,会接受关联企业的互保,又或者,在银行总分支管理框架下,具体的分支行对辖内业务较为敏感,但对于辖区以外的情况则关注较弱,不利于跨区域、跨机构集团关联客户的管理。

      关联企业集团从关联企业转移资产和资金的形式

      长期投资。关联企业通过相互持股,构建了极为复杂的关联关系,以此达到隐蔽转移资产的目的,将资产悄悄转移出原企业。

      应收账款、预付账款或其他应收款。通过应收、预付款项或其他应收款等科目列账,是目前企业转移资金的重要手段之一。企业通过虚构交易,列支应收和预付款项,将资产或资金通过这些科目在原企业挂账,个别企业甚至直接在其他应收款中进行列支挂账,从而实现转移资金、资产的目的。

      担保。在这种方式下,当债务人无法按期支付款项时,担保方会代为偿付,进而达到合法合理转移资金的目的。

      银行在关联企业客户风险管理中的多重挑战

      市场竞争压力下的风险管理问题。银行面对来自同业的市场竞争压力持续升高,资产荒压力也时有出现。同时,关联企业集团因规模大、行业优势明显、地方政商关系好等特点,成为多数银行争夺的优质客户,关联企业能够利用隐蔽关联关系及自身优势谈判地位,迫使银行做出更多让步,从而弱化银行对集团整体风险的管控。

      银行内部考核导致的风险管理问题。目前,大多数银行按照行政区划和地理区域进行分支行设置和管理,相应的考核目标也按区域设定,跨机构和跨区域业务协作的利益分享机制不完善。这使得分支行高度关注辖内业务发展和经营风险,对于超出自身管辖范围的业务风险关注不足,容易出现跨区域、跨机构业务各管一块的情况。

      贷后管理不足导致的风险管理问题。在总分支组织结构模式下,分支机构属地化倾向明显。在信贷业务营销投放上面,银行的经营压力以及外部对信贷资金投放的压力不断向下传导至支行等一线业务部门,基层行的投放压力很大。而风险管控方面,相关风险信息收集、分析和处置从基层行开始,相关风险信息不断汇聚于上层行,总行的风险控制压力较大。这就致使银行部分基层行存在“重贷轻管”的现象。

      对关联企业集团的信用风险防范对策

      完善银行内部制度,特别是考核分配制度。银行应建立并完善关联企业集团统一授信管理的制度,对集团客户的客户准入、贷前调查、授信审批、贷中控制以及贷后管理进行详细规定。银行还应建立关联关系识别标准以及集团客户认定标准,建立配套的考核分配机制。

      利用大数据识别关联关系,建立关联企业集团数据库。由于银企信息不对称,银行在关联关系识别中处于劣势,且因部门利益等因素,银行内部可能存在消极对待关联关系识别的情况。同时,由于考核分配机制与集团客户管理不匹配,受业绩压力以及总分支机构利益博弈影响,集团客户风险预警工作实效并不理想。因此,借助智能化大数据信息科技手段,运用智慧科技来完成部分关联关系识别和集团客户管理工作,无疑是降低风险、强化管理、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的有效方法。银行应开发大数据分析系统和智能管理系统,通过分析客户的工商、征信、司法及银行结算数据,自动实现关联关系检索并实时更新,根据检索结果建立关联企业集团的客户数据库。

      建立总、分行层面关联企业集团客户专职管理客户经理团队。银行应借鉴国外的“全球账户经理”制度,按照关联企业集团客户的大小在总分行设立专职管户经理,由该客户经理统一负责银行对某个集团客户的所有事务。专职管户经理承担对集团客户的整体风险管控,下级行协助专职管户经理工作,同时风险主要由专职管户经理对应层级机构承担。

    猜你喜欢

    无相关信息
  • 银行关联企业集团授信风险及防范
  • 企业风险管理的策略与实践
  • 解读新兴市场中企业的资本结构与风险管理实践
  • 资本市场风险管理与防范措施
  • 罗昉宜:用合规管理筑起保险业发展新高地
  • 艾浩璋:山海之间寻机遇 点燃旅游经济增长新引擎
  • 何韦澄:精益求精 点亮AI技术未来之路
  • 赵卉洲:文化差异成就设计之美
  • 主编推荐 ...
  • 无耻!贵阳一优质“博士”竟是个渣男,多名女性控诉其恶劣...

  • 梅州警方高速查获假冒品牌香烟4263条!涉案173万!

  • 小天鹅的滚筒洗衣机质量怎么样?好不好?哪个型号好?价格...

  • 最新人物 ...
    滚动新闻 ...
    新闻排行 ...
  •   · 本站隶属于中國防偽碼查詢中心有限公司 注册编号∶ 1766923 China anti-counterfeiting code inquiry Centre Limited 网站备案:京ICP备13034703号-1

      · CopyRight 2008-2017,Powered By http://www.95315.org Inc.All Rights Resered QQ:824336698 邮箱:fangweima@163.com 电话:4001153315

    经营性网站 备案信息北京网络公安 国际联网备案 北京网络警察 报警平台

      · 本网除注明来源中国315防伪标签网文章外,其他均为来源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负任何责任。

    (C)版权所有 中国防伪码查询中心     京ICP备090147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