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玛特国际集团董事长兼CEO
“我们要把玩具卖给成年人”
一家公司刚成立时,可能想做A,结果做成了B,后来又在C领域取得了成功,说不定未来会在D领域大放异彩。听起来挺曲折,但这其实是很多创业公司都会经历的过程。
泡泡玛特成立于2010年,到现在已经十几年了。我们的目标一直是成为全球领先的潮流文化娱乐公司。这些年,公司变了很多,但有一点始终没变:我们想做一些对用户、对世界有意义且美好的事情。很多年前,我就在内部说过,“多快好省”并不是最好的购物体验,那只是因为没时间、没精力才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最好的购物体验是美好。比如,你在某个品牌店买了东西,那一刻你会觉得:生活还挺不错的。这才是真正的购物体验。所以,从创业开始我们就希望,在泡泡玛特,大家会因为买了我们的产品而感到生活多了一点美好。
最早创业的时候,我们想做一家年轻人喜欢的、有设计感的潮流零售集合店,类似于“潮流超市”,所以取名叫POP MART。那时候,店里什么都卖:文具、数码、饰品、家居、服装……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到了2015年,我们发现潮流玩具这个品类的增长势头最猛。当时,潮玩的潜力还没被完全发掘,但我们隐约感觉到,这个品类值得深耕。于是,那些年我们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减宽加深”:逐步砍掉其他品类,2016年彻底聚焦潮玩领域,开始签约艺术家,摸索IP运营的路子。
2016年,融资对我们来说难如登天。每次见投资人,都会被问:“你们到底是做什么的?”我说:“我们要把玩具卖给成年人。”对方听完总是一脸不可思议:“开玩笑吧?成年人买什么玩具?这就像把洗发水卖给光头。”那时候,几乎没人理解我们的方向。某种意义上,是我们开创了这个品类。就像迪士尼那句经典的广告语:“全世界都在催着你长大,只有迪士尼守护你内心的童话。”我们也常常思考:为什么18岁以后就不能买玩具了?为什么成年人就必须过所谓的“成年人的生活”?
即便我们发现了潮玩市场的巨大潜力,当时却鲜有人相信。即便有些人信了,也没料到这个市场会如此庞大,会有如此多的消费者为之买单。我认为,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2016年。那一年,我们签约了大量艺术家,开启了潮玩的新时代,甚至可以说是重新定义了这个行业。
起初,人们普遍认为,18岁以后还会买玩具的只有男性,比如收藏变形金刚、钢铁侠等模型。然而,当我们把潮玩产业打造成一个女性用户占比超过70%的市场时,这个新兴行业迅速爆发。有人开玩笑说:“男生买东西只能买成爱好,女生却能买成一个产业。”
想打造真正的品牌,就必须回到线下
泡泡玛特的独特之处在于,我们不仅创立了一家公司,还在很大程度上开创了一个行业。在我们之前,这个行业既没有明确的定义,也没有产业化的概念。我们做了许多创新,比如率先推出自动售卖机模式、线上抽盲盒模式,同时还将业务拓展至全球。
公司需要不断进化,每隔两年可能就会焕然一新。或许在大家眼中,我们是一家盲盒公司,但实际上,我们是一家以IP运营为核心的潮流文化娱乐公司。我们的业务涵盖消费品、服务与体验、数字娱乐等多个领域。
我一直特别关注线下,这在创业初期其实是一个反逻辑的选择。当时的大趋势是线上,大量创业者和投资人都把目光聚焦在垂直电商和移动互联网上。大家普遍认为线下效率低、意义不大,但我们却是少数从第一天起就非常重视线下的品牌。背后的核心逻辑很简单:我们想做的是一个真正的品牌。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思考过,什么是真正的品牌?如果一个品牌的logo被遮住,你就认不出它,那它可能算不上一个真正的品牌。真正的品牌不应该只是一个卖货的平台,而应该是一座传递文化的桥梁。不需要别人宣传,也不需要看logo,当你走进它的空间,就能立刻感受到它的存在。如果你想打造一个真正的品牌,就必须回到线下,构建一个充满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维体验的场景。只有这样,才能塑造出一个有文化感的品牌。而一旦成功,这种品牌价值将是无可估量的。
我们现在的海外线下业务已经覆盖了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如果你经常出国,可能会在很多地方看到我们的门店。公司的风格是“决策快,执行稳”,我们的出海模式也与其他公司不同——所有海外门店均为直营,并且都由当地自建团队运营。
曾经,我最喜欢也最想学习和超越的公司是乐高。虽然乐高是一家玩具公司,但它的伟大之处在于创造了一门独特的语言和系统。任何与乐高合作的人,都必须用乐高的语言重新表达,这就是一个有文化感的品牌的魅力。然而,当泡泡玛特逐渐形成自己的语言体系后,我们发现与乐高并不完全相同,因为我们还创造了属于自己的IP。于是,我们意识到,不应该只做“乐高”,而应该向“迪士尼”看齐。
尊重时间,尊重经营
别人问我最多的问题是——你的产品是刚需吗?大家为什么会选择你们?
我认为,所有消费品本质上都在解决两件事:存在感和满足感。大家可以回想一下自己买过的所有东西,要么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要么是为了回答“你是谁”这个问题。汽车、服装以及其他许多品类的品牌,其实都在试图帮助消费者解决存在感的问题。但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品牌,其实并不多。
与此同时,产品还需要为人的社群属性服务,能够提供社交话题。偶然看到一句话:“人是社群动物,我们需要话题去讨论、交流,这是人存在的意义之一。”这句话让我突然明白了我们产品的本质——它们其实是一个个话题。为什么人们需要它们?因为人的社群属性决定了我们需要话题,而购买的过程,就是加入话题的过程。
认同了这个逻辑之后,我常常会问所有产品策划团队:这个产品代表什么话题?人们为什么会买它?为什么他们会想加入这个话题?在做市场、推广和销售时,用户会以怎样的方式参与到这个话题中?我觉得,这个逻辑不仅适用于消费品牌,其他行业的公司也可以尝试借鉴和推导。
“尊重时间,尊重经营”,这八个字一直贴在公司墙上,也是我们最核心的理念。创业十几年来,我见证了许多行业的起起落落,也看到无数创业公司最终没能存活下来。总结这些失败案例,我发现99%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不尊重时间,二是不尊重经营。
比如,有些企业本该用10年完成的事情,却想在两三年内搞定。可能一家公司需要10年才能发展到1000人的规模,但因为拿到了一大笔融资,便在两年内迅速扩张到1000人。人虽然到位了,但团队形成战斗力是需要时间的。就像一个房间里有60个人,如果想让大家真正凝聚成一支有战斗力的团队,可能需要好几年时间,更不用说团队爆炸式增长背后隐藏的风险了。
创业者本质上是在带领一支队伍,在各自行业的战场上拼搏。大家的目标都是打胜仗,但同样一场战役,用100人打赢和用1万人打赢,有着本质区别。本可以用最少的资源和成本解决问题,却错误地投入过多,这就是“资源陷阱”。比如消费品行业,过去几年涌现了许多网红品牌,但如今很多已经销声匿迹。我认为,它们大多掉进了资源陷阱——一下子融到大量资金后,便找来最贵的设计师,使用最昂贵的材料,打造最炫目的产品,却忽略了定价、SKU(最小存货单位)管理等基本问题。它们不计成本地追求人气,但当资本热潮退去后,便难以从自己挖下的陷阱中爬出来了。
任何一家企业,无论是前沿科技公司,还是一家小小的饺子馆,最终都离不开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细节。管人、管事、管钱,本质上是对无数细节的管理。因此,我宁愿慢一点,稳一点。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要增长。创业第一年,我们的销售额只有十几万元,而到了2024年,也就是第14个年头,我们的销售额预计将突破百亿。每一年,我们都在增长,持续增长了14年。
让品牌向上生长
近几年,“卷”成了一个热词。大多数商业逻辑都围绕着以更低的成本生产产品,再以更高的效率卖出去。这个逻辑看似理性,但你会发现竞争越来越激烈。比如,一把椅子你卖100元,别人卖80元,接着你又降到60元。大家都在比拼效率和成本,仿佛陷入了一场无休止的内卷。
我们公司与其他公司最大的不同,或许在于我们一直在尝试平衡理性与感性。举个例子,一把椅子除了比拼效率和价格,是否还有别的路径?比如,在椅子上贴一个LV的logo,或者画一个Hello Kitty,它是否就能卖出不同的价格?
这把椅子的材质、做工、质量可能和之前没有任何区别,但它却脱离了原有的生产资料,通过感性的方式被重新赋予了价值。
生产关系同样可以被重构。我们与其他IP公司的最大区别是什么?就是我们与它们不是竞争关系,而是合作关系。在我们店里,你可以看到MOLLY穿着哈利·波特的衣服、米老鼠的衣服,甚至是Hello Kitty的衣服。而这些IP之间,通常绝不会允许米老鼠穿上Hello Kitty的衣服去销售。
我们能做到它们做不到的事情,能够以更自由的角度去跨界、去创造。这种能力,本质上是对原有行业生产关系的颠覆。
当下,许多企业可能正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或瓶颈。也许有人认为,拿到融资、招到顶尖人才,或者签下标杆客户就能解决问题。但本质上,我认为真正的解决方案还是要靠我们自己。企业的核心驱动力,始终是我们的雄心壮志。保持这份雄心,与团队一起直面问题,不断迭代、进化,找到属于每家企业的那条“C”路径,最终迈向伟大的“D”。
我们公司每年都会设定一个主题关键词。今年的关键词是“向上努力,向外看”。为什么是“向上努力”?因为近几年,消费升级的话题逐渐被消费降级取代,大家都在比拼成本和效率。然而,无论是打造一个真正的品牌,还是成就一家伟大的企业,我们选择不走这条内卷的路,而是坚持让品牌向上生长。越是这样的时刻,越需要积累品牌的力量与价值,让品牌的内涵更加深厚。
再说“向外看”,全球市场确实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舞台。这几年,我们重点发力全球化,在海外市场赢得了大量消费者的喜爱。有同事开玩笑说,我现在去泰国的受欢迎程度,简直像当年乔布斯来中国一样。
国家赋予了我们两件强大的“武器”:一个是中国市场,另一个是中国制造。许多海外艺术家即便有绝妙的设计灵感,也很难快速将其变为现实。即使做出来了,如果市场不够大,也难以形成规模。而我们依托这两大优势,构建了一个系统化的平台和深厚的IP运营能力,与这些艺术家相互成就,持续强化品牌的全球影响力。
(本文根据王宁与经纬张颖的对话整理,有删减)
· 本站隶属于中國防偽碼查詢中心有限公司 注册编号∶ 1766923 China anti-counterfeiting code inquiry Centre Limited 网站备案:京ICP备13034703号-1
· CopyRight 2008-2017,Powered By http://www.95315.org Inc.All Rights Resered QQ:824336698 邮箱:fangweima@163.com 电话:4001153315
经营性网站 备案信息
北京网络公安 国际联网备案
北京网络警察 报警平台
· 本网除注明来源中国315防伪标签网文章外,其他均为来源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负任何责任。
(C)版权所有 中国防伪码查询中心 京ICP备09014703号